異國和疫情生活體驗〜好友來信分享

異國和疫情生活體驗〜好友來信分享

 

Omni:

好久不見!

2022年四月底,我剛回台灣探親,

目前正在飯店隔離期間,希望有機會能親自見到您!

 

這兩年,我因家人工作的緣故,旅居兩個國家,

可以觀察不同國家的政府和人民對於疫情的態度和調適,

想與您分享一些生活中的體驗。

 

大致上,歐洲對疫情的態度似乎比較開放一些,尤其是倫敦。

 

我在2022年一月底移居英國倫敦

剛到的時候,真是大開眼界。

對我來說,倫敦根本沒在防疫,路上的行人幾乎都沒有戴口罩

當時,除了大眾交通工具強制戴口罩之外,連進出餐廳也都沒有控管。

就我所知,工作也都沒有在分流了。

 

目前打疫苗進度跟台灣一樣鼓勵三劑,

英國人民心裡對於病毒的恐懼感很低,

對他們而言,「自由」更重要

雖然,英國確診人數很高,但是,絕大多數都是輕症,或是無症狀者

 

漸漸的,倫敦的居民就把它當作是一場「感冒」看待。

就算陽性了,大家也是自己待在家裡休息,

其實,我所認識的人,大都確診過一輪了。

大部分的英國人都不會去醫院。

因為,英國人對於一般輕症的感冒,本來就是「靠自己的免疫力復原」。

如果,只是小感冒要去醫院,醫護人員會叫你回家,多睡覺、多喝水就好。

 

2022年一月之前,我住在比利時布魯塞爾,

相較於倫敦而言,布魯塞爾的管制就比較多了。

比如,進入餐廳要檢查疫苗護照

(一定要施打過兩劑的人,才可以室內用餐),

分流上班,大型活動也有人數限制。

有一些公家機關的場所,在我離開後,仍然沒有對外開放。

路上戴口罩的行人也很多。

如果說倫敦「兩成」的人戴口罩,

那麼,布魯塞爾可能有「七成」戴口罩。

 

其實,我和K在布魯塞爾時,應該是曾經確診過。

雖然我用快篩是陰性,但我所有的症狀都符合(包括失去嗅覺)。

我們認為Omicron的傳播力真的是防不勝防,

有時我們會開玩笑說

「這是一個會呼吸的病」〜只要可以呼吸,就可能會得到。

 

雖然,布魯塞爾防疫比倫敦嚴格不少,但人民的心態是差不多的,

大家對於確診或是對於疫情,並沒有太恐慌或是反感。

因為,當時我並不知道自己確診 (起初只是感冒症狀,嗅覺沒有問題),

所以還是有出門接觸到一些人,有些人家裡還有老人家。

等到我嗅覺開始喪失後,

當時真的是好擔心曾與我接觸過的人,

立即一一打電話或傳訊息給朋友,請他們多注意家裡的人身體狀況。

但當地人都反過來安慰我說:「沒這麼嚴重啦!」

甚至,還跟我邀約下一次的聚餐。

 

透過疫情這件事,我覺得自己整個靈魂都被洗滌過了,

也突然更明白,書中所說的,「恐懼感才是我們最大的敵人」。

還記得,《這一生為何而來》書中所說的,

「恐懼的程度」可能與人們的「靈魂年齡」相關。

 

在歐洲,可以感受得到,他們的勇敢是從骨子裡透出來的。

我在布魯塞爾時,曾在網路上聽一位台大的歷史教授教「老子學」,

課堂中,他也順勢講評了一些疫情的問題。

他說,歐洲人從以前就是戰鬥的民族,

對他們來說,人生就是一場「靈魂的冒險」。

因此,對生死的恐懼沒那麼高。

哈哈!  記得嗎?

2019年九月,我認識您時,

您曾經送我一本同名的書《靈魂的冒險》!

 

但是,歐洲人民對於「自由」的嚮往,

那真是所謂的「不自由毋寧死」!

其實,歐洲幾個大國家相繼都有很大規模的抗議。

包括對「強制施打疫苗」的問題,或是「疫情管制」的問題。

我們離開布魯塞爾後,布魯塞爾也出現了幾個嚴重的抗議活動。

 

也許是文化或民族性的差異,

台灣可能是會為了不分流上班,而抗議或離職的,

大家似乎需要比較高的「保護與關注」而獲得安心。

 

我在台灣的家人和朋友們,每天都很害怕,

即使我努力的告訴他們「沒有那麼可怕!

也用我自身確診過的經驗跟他們說:「放輕鬆面對!

因為大多時候我們是被「自己的恐懼」嚇壞的

〜回想在Covid19初期,我們在歐洲看見整個世界的疫情變化,

也是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才走出恐懼的陰影,開始好好的過生活。

 

昨天我在台灣的隔離飯店看Orin的《喜悅之道》

剛好看到「大躍進、擁抱新事物、活在更高的目的裡。」

忽然想到,您來信時跟我說的,

疫情讓您需要在工作上「重新安排、規劃、和決定」好多事情。

也許是透過疫情,上天要帶入一種「嶄新的生活模式」給我們了。

 

祝福您可以順利喜悅的敞開心接受「嶄新的模式」進入生活中

身為雇主,要考慮的是真的太多了!

祝福您一切順利!

 

Regards,

CH

 

TOP